心智理論
- 思想
- 感受
- 情感
- 自我意識
- 同理心
什麼是心智?
目前尚沒有關於心智的公認定義。
心智可以定義為智慧的例項化。
心智可以定義為知識的集合。
思考、感受和意義是心智還是技能?
心智僅僅是一臺大型計算機嗎?
認知科學
認知科學是研究心智過程的學科。
認知科學家研究智慧和行為。
認知科學關注腦細胞如何處理和轉換資訊。
認知科學還試圖學習如何開發智慧計算機演算法。

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是對外部現實的內部影像。
科學家們期望模型在推理和決策(認知)中發揮主要作用。
肯尼斯·克雷格(Kenneth Craik)在1943年提出,心智在試圖預測事件時會構建現實的“小型模型”。
人工智慧能成為人類嗎?
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發現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的區別。
現狀如何?未來又將怎樣?
- 2000年:反應式機器
- 2015年:機器學習
- 2030年:心智理論
- 2050年:自我意識
反應式機器

早期的人工智慧系統是反應式的。反應式系統不能利用過去的經驗。
1997年,一臺反應式機器(“IBM 深藍”)擊敗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深藍”無法思考。但它儲存了關於棋盤和棋子移動規則的資訊。
“深藍”之所以獲勝,是因為它被程式設計來計算每一步以獲勝。
機器學習
如今,人工智慧系統可以利用過去的一些資訊。
一個例子是自動駕駛汽車。它們可以將預程式設計資訊與在學習駕駛時收集的資訊相結合。
心智理論
心智理論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指個體理解他人併產生同理心的能力。
這是一種意識到他人與自己一樣,擁有個體需求和意圖的意識。
語言使用者的一種能力是,能夠就非具體的事物進行交流,例如需求、想法或概念。
西蒙·巴倫-科恩,英國心理學家,劍橋大學教授,根據對早期人類活動的瞭解,認為“心智理論”必須先於語言(1999年)。
- 教學
- 建立共同目標
- 建立共同計劃
- 有意圖的溝通
- 有意圖地分享話題
- 有意圖地分享焦點
- 有意圖的勸說
- 有意圖的假裝
- 有意圖的欺騙
自我意識
在心理學中,“心智理論”意味著人們有思想、感受和情感,這些會影響他們的行為。
未來的人工智慧系統必須學會理解每個人(包括人類和人工智慧物件)都有思想和感受。
未來的人工智慧系統必須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能夠與我們同行。
人工智慧成為人類的最後一步是機器意識。
在我們對人腦、記憶和智慧有更多瞭解之前,我們無法構建這種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