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     
HTML CSS JAVASCRIPT SQL PYTHON JAVA PHP HOW TO W3.CSS C C++ C# BOOTSTRAP REACT MYSQL JQUERY EXCEL XML DJANGO NUMPY PANDAS NODEJS R TYPESCRIPT ANGULAR GIT POSTGRESQL MONGODB ASP AI GO KOTLIN SASS VUE DSA GEN AI SCIPY AWS CYBERSECURITY DATA SCIENCE
     ❯   

計算的歷史

  • 算盤
  • 模擬計算機
  • 數字計算機
  • 電子計算機
  • 計算機速度

第一個算盤

巴比倫算盤是為了縮短計算時間而開發的。

正如上一章所述,我們認為巴比倫人發明了複雜的計算。

公元前 2700–2300 年間,可能出現了第一個算盤,它是一個由一系列列組成的表格,定義了60 位數的數制。


算盤 2.0

羅馬算盤使用 10 位羅馬數字來縮短計算時間

Abacus

圖片:1911 年《大英百科全書》(公有領域)。

羅馬人開發了羅馬算盤,這是巴比倫人早期算盤的一個行動式、十進位制版本。

這是世界上第一臺手持計算機。由羅馬工程師、商人和稅務官使用。


模擬計算機

差分機(查爾斯·巴貝奇,1822 年)是一種機械裝置,旨在縮短計算複雜數學函式的時間

分析機(查爾斯·巴貝奇,1833 年)是一臺機械裝置,配備了現代計算機的元素,如算術、邏輯和記憶體。

這兩臺“計算機”都使用 10 位(十進位制)機械齒輪進行數學計算。

Analytical Machine

(查爾斯·巴貝奇的分析機。科學博物館。倫敦)



數字計算機

數字計算機使用 0/1 開關進行計算。它們處理的是二進位制值,如 11100110,而不是模擬值,如 230。

自己嘗試

+

=



第一臺電動數字計算機由康拉德·祖斯於 1941 年在德國設計和製造。

它使用了 2600 個電子繼電器作為 0/1 開關。時鐘速度約為 5 Hz。

Z3 Zuse

祖斯 Z3 的複製品。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


電子計算機

第一代計算機(1945-1950)使用真空管作為二進位制開關。

真空管比電子繼電器快得多。

這些計算機的時鐘速度在 500 KHz 到 1 Mhz 之間。

Vacuum Tubes

第二代計算機

第二代計算機(1950-1960)使用電晶體作為二進位制 0/1 開關。

電晶體比真空管快得多。

MIT TX-0 Transistors

第三代計算機

第三代計算機(1960 年)使用積體電路作為二進位制開關。

積體電路比電晶體快得多。

Integrated Circuits


計算機速度

第一臺電動計算機每秒可以執行 5 條指令。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每秒執行 5000 條指令。

第一臺 PC 每秒執行 500 萬條指令。

AMD 是第一臺每秒達到 10 億條指令的 PC。

如今,iPhone 12 每秒可執行 110 億條指令。

Year(年份)計算機指令
每秒
位元
每條指令
1941 Z354
1945 ENIAC5.0008
1981 IBM PC5.000.00016
1995 Intel Pentium PC100.000.00032
2000 AMD PC1.000.000.00064
2020 10.000.000.000128

它何時開始?它將走向何方?

從上面的歷史中,你可以得出

  • 計算機被設計用來進行計算
  • 查爾斯·巴貝奇創造了第一臺機械計算機
  • 第一臺數字計算機使用了機電開關
  • 真空管比機電開關快得多
  • 電晶體比真空管快得多
  • 積體電路比電晶體快得多
  • 明天的計算機將比人腦更快嗎?

“計算機毫無用處,因為它們只能給你答案。”

巴勃羅·畢加索


比人類更聰明?

如果我們相信摩爾定律

2020 年,計算機的容量相當於老鼠的大腦。

2030 年,計算機的容量可能相當於人腦。

Compuer Speed

來源:雷·庫茲韋爾


×

聯絡銷售

如果您想將 W3Schools 服務用於教育機構、團隊或企業,請傳送電子郵件給我們
sales@w3schools.com

報告錯誤

如果您想報告錯誤,或想提出建議,請傳送電子郵件給我們
help@w3schools.com

W3Schools 經過最佳化,旨在方便學習和培訓。示例可能經過簡化,以提高閱讀和學習體驗。教程、參考資料和示例會不斷審查,以避免錯誤,但我們無法保證所有內容的完全正確性。使用 W3Schools 即表示您已閱讀並接受我們的使用條款Cookie 和隱私政策

版權所有 1999-2024 Refsnes Data。保留所有權利。W3Schools 由 W3.CSS 提供支援